王沁怡:这里也有乐趣
- delancyzhang
- Aug 25, 2020
- 2 min read
在我家的茶几上驾着一支箫,为平凡的居室增添了几分古韵。
它是为了我学箫才买的。长长的竹节足有三尺,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清漆。最上端是吹孔,八个音孔由上自下排列在它的中间部分,最下端还有四个出音孔。
老师告诉我如今喜欢民乐的孩子越来越少了,像箫这样萧索的音色更是无法为世人所接受。而且它并没有独立的教程,只能借用笛子的。
也许你会问我:为什么有那么多乐器,而你却偏偏要学箫?
因为我对它难以言表的热爱。自从我第一次听到它的音色起,我就深深迷上了它。如此呜咽悲怆,如此悠远绵长。它不像竹笛那么清脆悦耳,如一个俏皮活泼的顽童;它不像埙那么低沉幽散,如一位垂暮之年的老者。它像一位沉静娴淑的才女,悠悠吟唱着内心深处绵软的情愫;它像一位怀才不遇的君子,孤寂地向天地倾吐着胸膛中的壮志。
我想象着,我在影湛波平的西湖旁,伴着凉爽的秋风与纷乱的杨柳,向广寒宫描绘着江南湖光月色,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。时而淡泊悠远,时而虚无缥缈,明媚流畅一如石间流淌的清泉;我想象着,我在疏影横斜,暗香浮动的梅园中,在冬雪初晨清冷透明的空气中与古琴相伴,吟唱着梅花凌霜傲雪的高洁品质。“梅花一弄断人肠" "梅花二弄费思量" "梅花三弄风波起",一片幽情冷处浓;我想象着,我在长亭外,古道旁,举起浊酒一尽余欢,为友人奏响离别的乐章,待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,托那北归的鸿雁带走我对她的思念,越陌度阡,飞抵她的梦乡。
清风月朗之夜,点一丝沉香,吹奏起那呜咽悲怆,那悠远绵长的旋律,任微风拂动水晶帘,带着这箫声飘啊飘,飘过万水千山,“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”,飘到二十四桥的玉人耳边;“四面楚歌起,垓下箫声诀”,飘到半世孤傲的楚霸王耳边;“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”,飘到多情自古伤离别的闺阁。
在悠扬的旋律中,我仿佛看到萧史和弄玉驾着仙鹤翩翩而去。
只是,“多情却被无情恼”。世人已不爱这怆然的音色。他们不知道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悲情色彩,在淡月清风下黯然神伤。华夏子孙从不将悲苦形之于色,但他们会将内心的情愫以最美的形式表达出来。这是一样诗意的乐器,这是一个诗意的民族。箫,是否也要随着先人的逝去远离我们?
还有笙,还有古琴,这些即将被时间淡忘的乐器,它们注定要失传吗?
世人啊,其实民乐也有我们想不到的美好,静下心去体会,你们会发现,这儿也有乐趣!
Comments